优秀大国工匠事迹材料(优秀范文五篇)

材料素材2024-02-27 15:14:46多维教育网

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优秀大国工匠事迹材料(优秀范文五篇),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,您还可以在本站找到更多相关《优秀大国工匠事迹材料(优秀范文五篇)》范文。

第一篇:优秀工匠事迹

陈xx先后参建大连湾海底隧道、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、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、星海湾跨海大桥等多项国家战略工程,坚守“用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”,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,将测深技术从原有的.二维推展到三维,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,用执着和匠心雕琢“中国精度”,诠释“中国速度”。

20xx年,陈兆海参建福建石湖港项目,海域情况非常复杂,在没有测深仪的情况下,水深测量施工只能采用“打水跎”(采用水准仪配合水准尺作业)。在高流速的海域放水准尺好比是顶着2―3节流速练百步穿杨,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配重触及海底的2秒内完成,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。为抓住这1秒钟,只要没有施工,他就反复练习眼力和反应速度,最后将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条件反射,练就了一手在高流速海域秒内精准读取水准尺的绝活,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毫米的奇迹。

20xx年,在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――大连港矿石码头项目施工中,陈兆海成功将船用测深技术和GPS定位系统引入测量,该项技术革新成为后来普遍推广的GPS―RTK技术,在北方水工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。在国内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――星海湾跨海大桥项目中,他带领团队采用双GPS定位桩位圆心工艺,为桩位放样提供更加精确便捷的依据,有效提升了项目施工的效率和精度。随着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全面启动,他向着更高精度目标发起攻坚,提出了立体成像测量方法,成功引进多波束测量设备和系统并进行优化,实现海底沉管“毫米”级精度对接。

第二篇: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

20xx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,各国元首都收到了来自中国的国礼。这个中国的国礼被命名为和美,是放在金盘子里的颜色明亮的白丝巾。这条白丝巾特别是谁也抓不住。因为这条丝巾来自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锻炼技术。

传统的锤子雕刻作品大多是铜器,金银器上的锤子雕刻很少,被命名为和美的国礼,设计要求是非常美丽的银器锤子雕刻。更加困难的是,作品所需的纹理不是规范的几何图形,而是要求呈现纺织品自然柔软的垂下状态,表现纺织品的自然皱纹,在宽度只有0.1毫米的皱纹中也要刻上图案,表现纺织品随着光线的移动而产生的明暗变化如何把只有0.6毫米的银片变成这个国礼?锤子使用的主要工具叫做锤子。古代的锤子工匠可以用锤子在金属器具上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。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现场,中国技术美术集团锤击师孟剑峰已经敲击了23年锤击,作为行业名人,他被命令制作这个国礼。工果你想做好工作,你必须首先利用它的工具。一个独特的锤子雕刻作品需要设计和创造最合适的锤子。孟剑峰从古代锤子触摸前辈的智慧,从古代法律探索启示路径。8天后,孟剑锋终于制作了丝巾图案最难的锤子。

其次,实际面临的锤子对象是厚度只有0.6毫米的银片,比蛋壳厚一点头发。根据设计图案,在这片薄银片上挖出细微的经纬线,交错成细致的纺织纹理。在锤子的过程中,如果用力稍微多一点,把银片敲透的话,整个作品就会放弃工作废弃。这就是传中不能出现百万分之一的错误。但是孟剑峰做的,国礼的作品终于完成了,在金色的盘子里,白色柔软的丝巾自然重叠,收到礼物的人想拿那条丝巾。现在这个锤子的国礼已经成为行业技术传说。

第三篇:优秀工匠事迹

1986年,xx入泾县宣纸厂做捞纸工。由于技术不熟练,他每天起早贪黑进行练习,虚心向捞纸厂的老师傅们学习,渐渐掌握了技术。他还给自己制定了比每天要求的工作量再多50%的目标,常常凌晨1点起床,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7个小时,手也因为长期浸泡在水中脱皮溃烂。他做这一切,只为精益求精,提高自己产出的品质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xx的技术不断提升,能稳定控制不同品种纸张的分量,正品率达到99%,还被抽去捞制古艺宣、乾隆贡宣以及大国工匠等高档宣纸。

在自我提升的同时,xx也将宣纸传统制作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放在心上。他悉心培养徒弟,将经验倾囊相授,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传承人。

他还为捞纸技术的革新献计献策,在制作一种名为“扎花”的.宣纸时,他几乎住在了厂里,没日没夜地进行试验,不仅梦里都在捞纸,连生病打针时也不忘翻阅相关材料。在xx眼里,复原传统宣纸制作手艺,守护中国宣纸文化是只能赶而不能等的大急事。

尽管被誉为“大国工匠”,xx却说自己对“工匠”一词并不熟悉。他笑称:“我只知道始终如一的专注、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。每天忙碌的目的也很单纯。只想让这门已经存在了千年的传统工艺一直传下去。”

第四篇:大国工匠人物事迹

从“文物修复界泰斗”李云鹤到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,从中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乔素凯到电网系统特高压检修工王进……他们是披荆斩棘的先驱,择一事,终一生,让“匠心”永远传承。他们精湛的'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,令人叹为观止。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价值的奋斗故事深深感染了观影师生。

作为新时代的中职学子,应当习得这种“工匠精神”,勇敢地在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道路上寻梦、筑梦、圆梦,成为未来的“大国工匠”。

职业院校的学生是“大国工匠”的后备军,教师应当将“工匠精神”运用到日常工作中,通过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,帮助学生练就精湛的专业技能,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。

第五篇:大国工匠事迹材料

徐立平是航天科技特级技师,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,30余年一直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作,该工序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过程中最危险的工序之一,被喻为是“雕刻火药”。多年来,他承担的战略导弹、战术导弹、载人航天、固体运载等国家重大专项武器装备生产,次次不辱使命。安全精准操作,工艺要求0.5毫米的整形误差,他却始终控制在0.2毫米内。在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中,他经常被指定为唯一操作者,在高危险、高精度、进度紧等严苛的生产条件下,经他整形的产品型面均一次合格,尺寸从无超差。

多年来,他先后数十次参与发动机缺陷修补型号攻关,并创新实现了真空灌浆、加压注射等修补工艺。在某重点战略导弹发动机脱粘原因分析中,他凭借扎实的'技能和超人的勇气,钻入发动机腔、精准定位并对缺陷部位完成挖药、修补,修补后的发动机最终成功试车,保障了国家重点战略导弹研制计划顺利进行,为国家挽回数百万元的损失。为解决手工面对面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,徐立平带领班组开展机械整形技术攻关,推动实现了包括“神舟”系列在内的20余种发动机远距离数控整形,填补了国内行业技术空白。
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

大家正在看

换一换